您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融碑糅帖 健笔凌云——静心斋中访中国书协理事张铜彦

融碑糅帖 健笔凌云——静心斋中访中国书协理事张铜彦

发布时间:2015-04-22 09:26:36

彭一超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张铜彦,他作为当下主流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当今书法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书法家。继2004年之后,笔者得一机缘,于壬辰年中秋前夕,再次如约来到北京西城区长椿街康乐里小区的张铜彦书法工作室,拜访了这位亦师亦友的静心斋主人张铜彦先生,促膝长谈,更多的是聆听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对当代书法现状真切的感悟,对传统书法艺术不懈追求的心声……


静心——彰显一种治学从艺的务实风范


走进不到160平方米的张铜彦书法工作室,也就是他的书斋静心斋。柔柔的一股翰墨馨香,扑面而来。中等个头、体态殷实、为人厚道的张铜彦,他待人总是表现出那么一种肯定的语气,坚毅的目光,自信的表情,诚恳的态度,无不令人备感亲切,如沐春风之感。首都京城的书画活动的确很多,尽管平日里我们见面的机会也很多,多是礼节性的寒暄几句,便各忙其事;但能够静下来,俩人呆在私密的书斋,一起交流畅谈有关书法话题的机会却很少。

在当今这个比较浮躁和功利化的社会,以“静心”做书斋名,仿佛是张铜彦向世人昭示其在治学从艺、为人处世方面的一种健康心态和务实作风。“静心”潜意识里又谐音“净心”,意为心里清净,没有干扰,没有杂念。“静”与“净”两个看似寻常的汉字,同音不同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真正理解和做到的。唐代名士司马承祯在其著作《坐忘论》中谈到了“静心”,是指修道的方法。而对于张铜彦而言,即指治学从艺、挥毫染翰。

严谨、认真是张铜彦为人处事的一贯态度,这与他长期在部队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经历不无关系。记得每当参加某些书法活动看到他发言时,张铜彦总会拿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发言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言论是持谨慎和负责态度的。记得2003年,时任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的张铜彦,推荐聘我担任该会副秘书长,还特为我下发了一个任职文件,当时他亲自打电话通知我到其家中取回了这个文件。笔者喜好收藏当代名家给自己题写的书斋名,一次我口头当面向张铜彦索要题件,没想到前后不到三天时间,我就收到他快递过来的“攀古斋”三个遒劲有力的四尺对裁隶书横批作品,这无不令我感佩:他对待朋友的实在和真诚。


隐退——向书法家职业化之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张铜彦,正当盛年,如日中天。他是一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书法家。1958年,他出生在冀中平原的河北高阳县一普通农家。当年14岁的张铜彦,因为有在县文化馆画画的特长被特招入伍。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32岁时就担任了团职领导干部,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1992年,作为中央国家机关需要的特殊人才,经国务院军转办特批,张铜彦转业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此转行从事杂志的美编工作。他脚踏实地,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晋升到司局级公务员的领导职位,可谓衣食无忧。然而,令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想不到的一件事,是2004年46岁的张铜彦主动向上级要求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提前14年办理退休。这一退,是张铜彦向书法家职业化之路迈出了勇敢、成功的第一步。工作之余痴迷于书法艺术,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知,寒暑不辍。他在自己的后半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书法艺术作为终生的追求目标,成为一名职业书法家。2002年12月,在他和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2008年,他率领其团队把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推向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团体会员行列,功莫大焉。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书法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上,张铜彦不仅研究书法理论和书法技法,还对其书法创作所使用的毛笔、宣纸款式进行了个性化制造;故他一般不用别人的毛笔和宣纸,均一律定点定制。在他的书法工作室,其中有三间全部摆满了存放宣纸、长卷盒的固定货架和一组组书柜。如各种常用规格的对联、扇面、横批、斗方、中堂等宣纸有数十刀存量,而这些宣纸都是经过他亲自设计并印有红线格的各种幅式和章法的专用空白宣纸。当今能用心做到这一点的书法家,可谓凤毛麟角,这显然是他匠心独运的过人之处。


定位——从广涉博取的多元化走向专精的个性化


张铜彦学书走的是一条先广涉博取,继而走向专精的路子。他从“八宝粥”的制作方法中得到启示,撰写文章进行论述,他认为学书法不能急于求成,要像做“八宝粥”那样,用慢火长时间烧煮才能色香味美。所以,40年来他坚持摹碑临帖,寒暑不辍,凡正草隶篆行诸体、多风格经典碑帖均有涉猎,如各种魏碑墓志,王羲之、郑道昭、颜真卿、赵孟頫、吴昌硕、伊秉绶、王蘧常等名家大师的各种传世碑帖不下百余种。难怪张旭光曾撰文评价张铜彦:“……他创造了我所认识的书法家中临帖最多的记录,而且每种书体都写得十分到位……”其实,在临帖的同时,他更注重读帖,并在其《书法创作从“读”开始》一文中指出:“临帖和读帖都很重要,各有各的作用,谁也代替不了谁。而读帖是临帖和创作之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法。”近十年来,他积累下来的读书、读帖和临帖笔记多达二三十本,真正属于苦学派。张铜彦写得多而熟的是他的颜楷、魏楷、隶书和行楷。他结合书法界和社会各界对其作品的评价,意识到书家作品定位的重要性,便最终选定隶书和行楷作为他的主攻书体,魏楷等书体作为保留和辅助,已见成效。因受张旭光的点拨,他选择主攻清人伊秉绶的隶书,并已形成一种带有篆籀意趣和行书笔意的伊体隶书,可以说,张铜彦已经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把伊体隶法横向拓展了一点点,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端庄、厚重、古拙、大气的隶书风貌。在他工作室画案背面墙上所挂的那件六尺隶书横幅“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伊秉绶为构架,旁参《张迁碑》和《郑文公碑》笔意,大气磅礴,古拙凝重,堪称力作。

近年来,他在主打伊体隶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行楷的学习与研究,并在继承赵孟頫行楷书的基础上,开始尝试从书体上进行创作转型。他喜欢颜真卿的醇厚,赵孟頫的灵巧,便试图将两者糅合,嫁接成一种“混血儿”,生成一种别样的颜体行楷。他说,这种行楷既雅俗共赏,独立成体,又可作为其隶书创作的款书,二者优势互补,两全其美。明人董其昌在其学书“顿悟”中提出了“熟后生”的书法理论,这是书法大胆求变求新的转折点。故“由熟到生”是书法审美、书法创作中的超越和升华,应该说是书学的最高境界。如何实现其书体的转型和书风的创新,其实背后就是“由熟到生”的一个转换过程。张铜彦深谙此理。

在静心斋进门的左侧茶桌旁边的墙上张挂着一幅装帧精致的颜体行楷七言对联:“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这不禁让我眼前一亮,他将赵孟頫的《妙严寺》《胆巴碑》等行楷和行书千字文等的结体、笔法,糅入颜真卿《勤礼碑》《自书告身》的笔法和特征,这种行楷“混血儿”,既有赵松雪行楷的秀美灵动,又有颜鲁公楷书的厚重端庄,与其整体书风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广受各界好评。张铜彦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艺术和人生一样,先做加法,后做减法;往往舍弃八九,留取一二,便水到渠成。


崇古——实践古典主义书风获主流价值观肯定


张铜彦一贯坚定不移地践行古典主义书风,倡导雅俗共赏的书法审美旨趣。2011年7月,张铜彦在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创作现状座谈会上发言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书法创作应回归传统,贴近群众》。2012年6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书协理事会上,他提出了《中国书法界要大力倡导崇尚经典、继承传统之风》的书面建议:一是定期组织全国临帖大展(赛);二是在国展和单项展等大展(赛)中增加楷书及传统书风的入展、获奖比例;三是在各类书法培训中抓好楷书基本功及传统书法的学习和传承。他的建议备受书法界人士好评。

近十年来,在书法创作方面,张铜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书法作品先后入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第二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雅集“兰亭书法双年展”、“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多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等主办的“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多次应邀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中国书法进万家”、“书画频道进万家”活动。特别是,2008年其隶书作品荣获“第三届中国榜书大展”一等奖。巨幅隶书作品《苏轼词 赤壁怀古》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情境书法大展”隶书对联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隶书作品被中央档案馆收藏,应邀为中国驻墨西哥、古巴、莫斯科大使馆创作作品,颜体楷书作品被选入全国高校书法教材等等。上述种种事实有力说明,张铜彦的书法广受当代主流价值观的肯定。

张铜彦作为一个颇具政治智慧的社会活动家和艺术才华书法家,2012年3月,中国外交部一会议室需要2幅名家的大型书法作品作为背景,他被中国书协选定创作了其中的一幅命题内容为:“忠诚、使命、奉献”的八尺扇面隶书作品。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委领导出访,多选定他的书法作品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他因擅长隶书、行楷书,且十分适合榜书创作和招牌匾额书体。如“皇潮参府”、“阿亮蟹宴”、“阿森鲍鱼”等知名餐馆和《中国金融工运》、《金融文学》、光明日报“光明文化周末”等报刊杂志纷纷邀请他题写馆、刊名称。其艺术成就分别载入《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书法大典•中国书协理事卷》《共和国书法大系》等。出版有《当代书画名家作品专辑系列•张铜彦作品集》《中国友联画院美术书法精品汇编•张铜彦卷》等多种。

在多年的交往中,张铜彦作为一位好学不止、勤奋有加、坦率真诚的艺术家,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工作之余,挥毫临创;在临创之余,读书写作;数十年来,乐此不疲。尤其在书法创作时,他常喜欢写一些自撰内容的诗联作品,如“康乐里修身养性;静心斋戏墨怡情。”“弃官志书无怨无悔;挥毫从艺有味有滋。”“从艺追求雅俗共赏;为人恪守谦和朴诚。”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原创联语,实则内涵深邃、耐人寻味。其实,这正是他书艺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有限;艺海无涯。笔者衷心期待着他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貌的书法佳作。

(本文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网络电视台艺术台特约评论员等)